|
雄帝科技(300546)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06-30 | 信息来源 | 2024年中期报告 | 经营情况 |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发展情况 公司坚持围绕可信身份的发展战略,以高端装备、人工智能、AIOT为核心技术,主要业务聚焦在智慧政务、智慧交 通领域,服务于数字政府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公司海外市场以安全证件为主,深耕一带一路等行业市场。公司以长期积累的丰富的行业场景资源和领先的技术,为用户提供融合线上线下多场景的身份识别与核验、安全证件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同时加大AI在垂直领域的场景应用。主要服务于国内公安、外事、金融、邮政、公交、地铁等领域以及海外行业用户。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标准,公司所处行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一)安全证卡与身份识别应用行业 1、行业现状:安全证卡通常是指由政府授权的,用于证明个人身份和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具有法律效力的证照,如身份证、护照、驾照等国家规定的相关证照。安全证卡是集安全载体材料技术、物理防伪技术、数字安全技术、生物 识别技术、机器视觉技术、精密机械制造技术等多学科前沿技术于一体的高技术含量产品。安全证照制作设备则需要较强的综合研究开发能力、专业的调试检测方法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技术来支撑,同时还需要熟悉产业链上各环节以及掌握复杂的制证工艺流程。由于安全证照特殊的安全功能及工艺要求,使得安全证照解决方案的个性化定制特点突出,行业存在高安全技术壁垒。随着行业技术的进步和客户需求的提高,行业内对新型安全证照高防伪产品业务背景及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安全证照制作设备全球市场的主要参与企业有:美国Entrust、美国HID、德国纽豹、德国Ruhlamat、雄帝科技等公司。身份识别与信息管理作为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出行等社会活动的重要身份信息安全环节,是基于安全证照,且以证照数据为根所展开和进行的。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身份识别与信息管理应用场景领域不断增加,身份信息采集、核验等多种技术及产品在多领域大量应用,国家严格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目前市场以国内厂家为主,雄帝科技是其中之一。 2、行业政策及趋势: 2023年 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 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 融合。支持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广应用新型传感、先进控制等智能部件,加快推动智能装备和软件更新换代。以场景化方式推动行业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探索智能设计、生产、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2024年 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发改数据〔2024〕660号),提升“一网通办”效能,以便民惠企为导向,探索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拓展涉企服务广度和深度,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加大环节精简,流程优化再造,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基本覆盖城市公共服务高频事项。加快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建设,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和使用。加快完善省、市两级政务数据平台,整合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 3、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及优势: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以安全证照技术为核心的可信数字身份整体解决方案提供 商,核心业务是提供以安全证照为载体的信息安全、数据管理及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为客户实现安全证照的信息采集、 密钥管理、制作发行、查验鉴伪等应用提供产品和服务。经过29年的长期积累,公司拥有大量的行业场景落地案例,安全证照整体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公安(出入境、交管)、外事、金融、邮政、交通、民航等领域,报告期内,公司通过AI技术的应用,拓宽了行业业务,进入了边检领域,为业绩增长增加了新动力。公司是全球少数几家掌握国际机读旅行证件制发工艺技术体系的企业之一,被列入联合国ICAO机读旅行证件设备供应商名录,公司为我国电子护照执法设备供应商,为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提供电子护照和电子身份证制作发行解决方案,为政府机构、企事业以及金融领域提供聚碳酸酯材质的护照多重个人化(MLP)新工艺,并在联合国 ICAO护照年会发布。成为全球新一代护照技术迭代升级趋势及优选工艺之一。公司在海外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护照/电子身份证项目成功落地,成为新一代护照工艺行业全球应用案例较多企业之一,跻身于全球国际旅行证件设备供应商前列。 (二)城市公共交通行业 1、行业政策及趋势: 2023年10月9日,国家9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地方财政对公交的事权及支持义务,提出促进公交服务提质增效,包括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支持发展“公交+旅游”服务模式, 支持围绕主业拓展多元化经营,保障运营安全等措施。提出5方面15项具体举措,为化解城市公交经营困境、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信心动力。 2024年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其中指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 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 2、行业现状:作为行业发展晴雨表的公交客车采购数据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并分析行业现状。根据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数据,2023年12月我国公交客车销售7664辆,环比11月的4127辆大涨85.7%,同比2022年12月13469辆下降43.1%;2023年公交客车累计销售44608辆,同比2022年的61237下降27.16%。通过数据及行业市场分析,2022年 12月及全年新能源客车销量基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2022年是新能源汽车享受购置补贴的最后一年,为了多抢占到最后一年的政策红利,2022年全年特别是 12月份车企加大力度集中生产和销售新能源客车,致使2022年 12月及全年新能源客车销量基数较高,而2023年全年由于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取消的影响,加之各地财政紧张,没有更多的资金来采购作为公交客车的主要运力—新能源客车,随着经济的企稳及新能源客车购置补贴取消影响力的减弱,相信后续公交客车市场或将走出困境,逐渐恢复到正常轨道。 2023年 6月,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印发《上海市智慧公交顶层设计方案》,将上海市智慧公交建设分成三个阶段,围绕公交行业人、车、线、场、站、路全要素,面向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全环节,以数字化、韧性化、一体化为牵引,促进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公交行业深度融合,完善智能基础设施、强化数据集聚使能,打造具有“设施装备先进、要素数字感知”特征的智慧公交基础底座,重点优化老龄、幼龄、残障人士出行体验,持续提升公交从业人员安全保障,大力推广智能公交示范运营,不断深化公交与其他交通方式融合发展,提高公交安全性、预见性、能动性、协同性和主动性,打造具有“时间可控、便捷可及、幸福可感”特征的智慧公交应用体系,进一步提升地面公交吸引力,助力“双智”城市创建、“双碳”战略见效。《上海市智慧公交顶层设计方案》在未来城市智慧公交的技术及产品发展方向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及优势:公司的智慧交通业务及产品技术沉淀一直在紧紧跟随国家政策指引及市场的变化。 在城市公共交通业务方向上,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要素平台及标准建设,完善并建立灵活适应不同市场规模的产品基础底 座;打造基于乘客出行服务、企业内部运营管理、安全监管为一体的产品服务体系,助力城市公共交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综合治理水平。在具有市场优势的传统支付领域,不仅在原有硬件产品上增加国产化比率,而且积极适配新技术在公交支付领域的应用,如:数字人民币及掌纹支付等。在出租车业务拓展方面,沉淀核心技术,配合市场完成多个地方的试点应用,强化交通硬件产品竞争优势。公司在智慧交通信息化建设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在公交支付市场积累和多年技术沉淀带来的先发优势,车载支付终端设备覆盖了全国 200多个城市,聚合支付在全国城市公交车辆支付终端的市场占有率位于行业前列。公司的电子支付受理终端产品融合智能卡、二维码、手机 NFC、数字人民币等多种支付方式,成为公交大数据的重要获取端口,是线上线下公交业务结合的核心节点。 (1)市场积累:公司构建的公交支付云平台从2019年开始推广运用,截至2023年中,公司支付云平台已完成了30多个地市乃至县区的支付业务接入,有效提高了公交业主在支付业务方面的信息化水平,不仅仅加快了乘客的乘车体 验,也提升了公交支付到扣款闭环的速度和效率;2023年公司基于公交客车趋向小型化、集成化的发展要求,推出了集现金支付和电子支付一体的智能投币一体机,在西宁、深圳等城市成功上线运营,为公交乘客提供了更便捷的支付场景,同时为公交业主的收银业务信息化管理水平带来了质的提升。 (2)技术沉淀: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智慧公交信息化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公交行业聚合支付、平台清分结算等 领域积累沉淀了多项核心技术和专利产品,构建了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清分结算、数据安全到全面为公交提供整体 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目前产品涵盖乘客出行服务(移动支付、实时公交查询)、支付清分结算、运营排班、智能调度、企业资源管理、安全管理、数据分析等公交信息化全生态产品体系,赋能城市公交高质量发展。公司作为行业内领先企业,将充分利用公司的先发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智能制造优势,加大产品研发创新力度,持续提升公司的产品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