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网 中财网股票行情
农业银行(601288)经营总结
截止日期2024-06-30
信息来源2024年中期报告
经营情况  4 讨论与分析
  4.1形势与展望
  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0%。居民消费价格温和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 0.1%。流动性合理充裕,广义货币(M2)余额 305万亿元,同比增长6.2%;社会融资规模增量 18.1万亿元。人民币汇率总体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国政府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围绕扩内需、提信心、防风险,靠前发力,加快推进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强的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支持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举措落地,组合运用赤字、专项债券、财政补助、贴息等多种政策工具,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强化逆周期调节,综合运用降准、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持续释放,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上半年,我国银行业持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总资产保持增长,资产质量总体稳定,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6月末,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 370.02万亿元,同比增长7.3%;不良贷款率 1.56%,拨备覆盖率 209.32%;资本充足率 15.53%。
  展望下半年,我国经济稳定运行、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不会改变。我国政府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逆周期调节,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全面落实已确定的政策举措,及早储备并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举措。
  本行将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工作部署,以改革的精神增强高质量发展服务能力,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是做优服务“三农”主责主业,持续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运行机制改革,加力做好粮食安全、乡村产业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助力城乡融合发展。二是持续优化强化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健全服务体系,全力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服务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助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扩面提质。三是加快健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专属政策、产品和组织体系,深入推进智慧银行建设,创新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质效。四是始终把防风险作为首要任务,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抓好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信用风险精准化解,不断深化改革夯实信贷管理基础,确保资产质量稳定。
  4.2财务报表分析
  4.2.1利润表分析
  2024年上半年,本行实现净利润 1,364.94亿元,同比增加 26.63亿元,增长2.0%。
  利润表主要项目变动表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项目2024年1-6月2023年1-6月 增减额 增长率(%)利息净收入是本行营业收入的最大组成部分,占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的 79.3%。
  2024年上半年,本行实现利息净收入 2,908.48亿元,同比增加 4.27亿元,其中规模增长导致利息净收入增加 322.23亿元,利率变动导致利息净收入减少 317.96亿元。2024年上半年,本行净利息收益率 1.45%,净利差 1.30%,同比分别下降21个和 19个基点。净利息收益率和净利差同比下降主要是由于受本行支持实体经济、LPR下调、市场利率中枢整体下行等影响,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注: 1、债券投资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债券投资、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债券投资。
  2、重组类债券包括应收财政部款项和特别国债。
  3、存拆放同业主要包括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4、同业存拆放主要包括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5、其他付息负债主要包括已发行债务证券和向中央银行借款。
  6、为年化后数据。
  注:由规模和利率共同引起的变化分配在规模变化中。
  利息收入
  2024年上半年,本行实现利息收入 6,440.48亿元,同比增加 429.67亿元,主要是由于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增加 49,461.64亿元。
  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
  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 4,136.28亿元,同比增加 121.97亿元,增长3.0%,主要是由于发放贷款和垫款规模增加。
  个人贷款 8,381,397 162,716 3.90 7,741,712 169,240 4.41 境外及其他 413,949 9,912 4.82 458,897 9,732 4.28 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23,465,528 413,628 3.54 20,938,357 401,431 3.87 注:1、为年化后数据。
  债券投资利息收入
  债券投资利息收入为本行利息收入的第二大组成部分。2024年上半年,债券投资利息收入1,767.00亿元,同比增加278.07亿元,主要是由于债券投资规模增加。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197.85亿元,同比增加5.80亿元,主要是由于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平均收益率上升及规模增加。
  存拆放同业利息收入
  存拆放同业利息收入 339.35亿元,同比增加 23.83亿元,主要是由于存拆放同业平均收益率上升。
  利息支出
  利息支出 3,532.00亿元,同比增加 425.40亿元,主要是由于付息负债平均余额增加47,553.41亿元。
  吸收存款利息支出
  吸收存款利息支出 2,444.27亿元,同比增加 158.68亿元,主要是由于吸收存款规模增加。
  按产品类型划分的存款平均成本分析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4年1-6月2023年1-6月项目平均付息 平均付息吸收存款总额 28,960,679 244,427 1.70 26,108,588 228,559 1.77 注:1、为年化后数据。同业存拆放利息支出同业存拆放利息支出602.07亿元,同比增加182.58亿元,主要是由于同业存放款项增加。其他付息负债利息支出其他付息负债利息支出485.66亿元,同比增加84.14亿元,主要是由于同业存单规模增加。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2024年上半年,本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467.36亿元,同比减少 39.95亿元,下降7.9%。其中,顾问和咨询业务收入增长6.6%,主要是银团贷款服务收入增加;代理业务收入下降28.8%,主要是受“报行合一”政策影响,代理保险收入阶段性减少。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主要构成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项目2024年1-6月2023年1-6月 增减额 增长率(%)其他非利息收入
  2024年上半年,其他非利息收入 292.51亿元,同比增加 46.45亿元。其中,投资收益增加 32.01亿元,主要是由于债权投资的投资收益增加。汇兑收益增加 29.25亿元,主要是由于汇率波动导致外汇相关业务产生汇兑收益。其他非利息收入主要构成人民币百万元项目2024年1-6月2023年1-6月业务及管理费
  2024年上半年,业务及管理费 1,006.43亿元,同比增加 5.44亿元;成本收入比 27.44%,同比上升 0.07个百分点。业务及管理费主要构成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项目2024年1-6月2023年1-6月 增减额 增长率(%)65,691 65,576 115 0.2职工薪酬及福利信用减值损失
  2024年上半年,信用减值损失 1,009.98亿元,同比减少 13.54亿元。其中,贷款减值损失 986.32亿元,同比增加 18.64亿元。所得税费用
  2024年上半年,本行所得税费用为 209.77亿元,同比减少 11.61亿元,下降5.2%。实际税率为 13.32%,实际税率低于法定税率,主要是由于本行因持有中国国债、地方政府债等获得的利息收入按税法规定为免税收入。分部信息本行通过审阅分部报告进行业绩评价并决定资源的分配。分部信息按照与本行内部管理和报告一致的方式进行列报。目前本行从业务、地理区域、县域金融业务三个方面进行管理。下表列示了于所示期间本行各地区分部的营业收入情况。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4年1-6月2023年1-6月项目下表列示了于所示期间本行县域金融业务及城市金融业务的营业收入情况。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2024年1-6月2023年1-6月项目
  4.2.2资产负债表分析
  资产
  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总资产为 419,845.5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21,115.64亿元,增长5.3%。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增加 17,069.68亿元,增长7.9%;金融投资增加 16,397.96亿元,增长14.6%;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增加 1,152.58亿元,增长3.9%;存放同业和拆出资金减少 5,007.15亿元,下降31.4%,主要是由于合作性存放同业款项减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减少 10,692.04亿元,下降59.1%,主要是由于买入返售债券减少。
  资产主要项目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4年6月30日2023年12月31日
  项目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243,887.0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17,740.81亿元,增长7.8%。注:1、本表按照借款人所在的行业对贷款进行划分。
  2、其他行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
  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五大主要贷款行业包括:(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制造业;(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五大行业贷款余额合计占公司类贷款总额的 74.1%,较上年末下降0.8个百分点。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个人贷款较上年末增加 5,921.78亿元,增长7.3%。其中,个人消费贷款较上年末增长26.5%,主要是由于本行积极拓展消费领域场景,提升消费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便利性;个人经营贷款较上年末增长28.4%,主要是由于本行持续加大普惠贷款投放,坚持服务好普惠个体经济发展;个人卡透支较上年末增长10.5%,主要是由于本行全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持续加大信用卡分期产品营销拓展,更好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惠农 e贷较上年末增长29.5%,主要是由于本行加大粮食安全、乡村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强科技赋能有效提升农户金融服务的便捷性。
  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金融投资 128,535.0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16,397.96亿元,增长14.6%。其中,非重组类债券投资较上年末增加 16,271.36亿元,主要是政府债券投资增加。
  金融债券指由政策性银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金融债券余额为35,892.28亿元,其中政策性银行债券18,852.62亿元,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债券 17,039.66亿元。
  注:1、本表所列减值指在第 2、3阶段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包括在第 1阶段计提的减值准备。
  负债
  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负债总额为 389,280.9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19,519.68亿元,增长5.3%。其中,吸收存款增加 5,607.42亿元,增长1.9%;同业存放和拆入资金增加 10,279.26亿元,增长25.5%,主要是由于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增加;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增加 138.05亿元,增长13.7%;已发行债务证券增加 2,841.04亿元,增长12.4%,主要是由于发行同业存单增加。
  负债主要项目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4年6月30日2023年12月31日
  项目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吸收存款余额 294,592.1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5,607.42亿元,增长1.9%。从客户结构上看,个人存款占比上升 1.2个百分点至 61.4%。从期限结构来看,活期存款占比下降1.9个百分点至 41.0%。注:1、包括保证金存款、应解汇款及汇出汇款等。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股东权益合计 30,564.6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1,595.96亿元。每股净资产 7.06元,较上年末增加 0.18元。一般风险准备本行资产负债表外项目主要包括衍生金融工具、或有事项及承诺等。本行主要以交易、资产负债管理及代客为目的而叙作与汇率、利率及贵金属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本行或有事项及承诺具体包括信贷承诺、资本支出承诺、债券承销及兑付承诺、抵质押资产、法律诉讼及其他事项。信贷承诺是表外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由贷款承诺、银行承兑汇票、开出保函及担保、开出信用证和信用卡承诺等构成。信贷承诺构成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4年6月30日2023年12月31日项目
  4.2.3其他财务信息
  会计政策变更说明
  本报告期未发生重大会计政策变更。
  按境内外会计准则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差异说明
  本行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合并中期财务报表与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合并中期财务报表的报告期内净利润及股东权益无差异。其他财务指标监管2024年 6月2023年12月2022年12月注:1、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流动性比率按照金融监管总局的相关规定计算。
  2、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不含应计利息)除以资本净额。
  3、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总额(不含应计利息)除以资本净额。
  4、2024年6月30日数据为年化后数据。
  4.4县域金融业务
  本行通过三农金融事业部所有经营机构,向县域农村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该类业务统称为县域金融业务,又称三农金融业务。报告期内,本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目标定位,不断优化三农金融事业部运行体制机制,持续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4.4.1管理机制
   加大县域资源配置力度。优先保障县域信贷投放需求,单独下达县域信贷计划,单独配置县域经济资本,单独制定三农金融事业部绩效考核办法。优化乡村振兴重点领域贷款利率授权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政策,推动经营行持续加大县域和涉农信贷投放。
   优化完善“三农”信贷政策。制定2024年“三农”信贷政策指引,聚焦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农业科技创新、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明确 43项差异化信贷政策。
  持续完善乡村振兴重点业务优先办结及快办机制,对粮食安全、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以及脱贫地区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重点信用业务,建立法人信用审查审批绿色通道。
   健全县域服务渠道体系。聚焦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域,持续优化网点布局,上半年新迁建网点 70%布局在县域、城乡结合部和重点乡镇。积极做好县域农村地区“最后一公里”金融服务,上半年通过移动金融服务车累计为 600个乡镇提供流动服务 1,484次,办理业务 7.1万笔。
   加强县域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东西部行协作“双百”干部人才结对帮扶计划,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地区、东北地区、革命老区协作帮扶力度。加强县域青年英才培养,上半年累计培训高级青年英才 320名。持续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薪酬资源,进一步加大乡镇员工补贴配置力度。
  4.4.2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持续加大脱贫地区信贷投放。优化脱贫地区信贷准入等政策,实施优惠利率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保持全行金融帮扶政策总体不变、靶向不偏、力度不减。截至2024年 6
  月末,832个脱贫县贷款余额 2.2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0%,高于全行贷款增速2.2个百分点。 持续强化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金融支持。在固定资产、工资费用、渠道建设、人员招聘等方面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单独下达贷款计划,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着力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截至2024年 6月末,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余额 4,13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330亿元,增长8.7%,高于全行贷款增速 0.9个百分点。 服务脱贫地区群众增收致富。深化与地方政府和村“两委”等的合作,开展农户信息建档,为农户提供信贷支持,助力脱贫地区农民增收致富。“富民贷”已覆盖全国 832个脱贫县、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重点革命老区县、油茶种植大县以及新疆、西藏、宁夏全区。截至2024年 6月末,“富民贷”余额 72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322亿元,增长79.7%。服务乡村振兴 加强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强化粮食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出台服务农业科技行动方案,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服务力度。截至2024年 6月末,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相关领域贷款余额 9,94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1,499亿元,增长17.8%;乡村产业贷款余额 2.2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4,202亿元,增长22.8%;乡村建设相关领域贷款余额 2.2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2,654亿元,增长13.6%。 数字乡村工程取得积极进展。持续优化推广“农银惠农云”数字乡村平台,智慧畜牧场景推出畜脸识别、客户经理行为监测、无人机巡检等功能。加强与外部单位合作,推进数字乡村场景生态联盟建设。截至2024年 6月末,“农银惠农云”平台已入驻机构 20.6万个,覆盖 2,600 余县(区),服务客户超 600万户。 强化“三农”产品服务模式创新。制定2024年“三农”金融产品创新工作意见,明确创新要求和重点方向,继续下放重点领域创新授权,优化“三农”产品创新基地布局,打造乡村振兴拳头产品,全行“三农”特色产品达 281个。加快推动信用村信用户建设,截至2024年 6月末,全行已评定信用村 6万个,信用户超 500万户。
  4.4.3财务状况
  县域金融业务资产负债主要项目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4年6月30日2023年12月31日
  项目注:1、存放系统内款项指县域金融业务分部通过内部资金往来向本行其他分部提供的资金。县域金融业务利润表主要项目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4年1-6月2023年1-6月 增减额 增长率(%)注:1、内部利息收入是指县域金融业务分部向本行其他分部提供的资金通过转移计价所取得的收入。本行内部资金转移计价利率基于市场利率确定。县域金融业务主要财务指标
  4.5风险管理
  2024年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本行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风险合规底线。完成集团风险偏好与全面风险管理策略更新,增强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围绕国家战略,持续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强重点领域信用风险管控,提升数字化风控能力。强化市场风险数字化管控,不断提升市场风险管理系统智能化水平。落实监管新规要求,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升级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优化操作风险管理工具。
  4.5.1信用风险
  本行始终坚持审慎稳健的经营策略,完善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机制,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严格风险分类管理,夯实风险管理基础,资产质量稳定向好。截至2024年 6月末,本行不良贷款率 1.32%,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率 1.42%,与上年末持平;逾期贷款率 1.07%,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风险前瞻指标持续向好;逾期不良比 81.02%,较上年末下降0.28个百分点,风险分类较为审慎;拨备覆盖率 303.94%,保持较强的风险抵补能力。
   紧密围绕国家战略,持续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制定年度信贷政策指引、三农和普惠金融信贷政策指引,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提升信贷结构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适配性。
   持续完善信用风险制度体系。落实监管要求,修订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个人信贷、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表外业务等管理办法。完善信贷产品创新审批流程、后评价和退出管理机制。
   加强重点领域信用风险管控。统筹做好房地产新增投放和存量风险防范化解,全力支持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要求,扎实推进保交房工作,精准满足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强化房地产项目精细管理,“一户一策”稳妥推进房地产风险防范化解。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各项法规和监管规定,稳妥化解融资平台、隐性债务风险,加强新增融资管理,严守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红线。加强个人业务贷前客户准入,做好真实性调查,严格开展押品评估,从源头做好风险管控工作。
   提升数字化风控能力。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多场景应用,完善不同类型客户风险识别模型和预警指标体系,提升数字化监控和集中作业,强化风险“识别、预警、核查、处置”全链条管理。
   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坚持立足自主清收,综合运用各类处置方式,加强不良资产精细化处置管理,不断提升处置质效。
  金融资产风险分类
  本行根据《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要求,制定风险分类管理制度。本行根据金融资产类别、交易对手类型、产品结构特征、历史违约情况等信息,结合资产组合特征,明确了各类金融资产的风险分类方法,对于零售资产主要采用脱期法,对于非零售资产主要采用模型法。分类流程遵循“横向平行制衡、纵向权限制约”的原则,按流程、权限运作;基本程序包括分类初分、分类认定、分类审批。
  本行对承担信用风险的金融资产实行五级分类和十二级分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非零售信贷资产,主要实施十二级分类管理,通过对客户违约风险和债项交易风险两个维度的综合评估,审慎反映信贷资产风险程度。对零售信贷资产实行五级分类管理,主要根据信贷资产本息逾期天数及担保方式,由系统自动进行风险分类。对非信贷资产实行五级分类管理,主要考虑金融资产类别、交易对手类型、逾期天数等因素,真实反映风险状况。
  信用风险分析
  按担保方式划分的贷款结构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4年6月30日2023年12月31日
  项目十大单一借款人 行业 金额(%)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对最大单一借款人的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 2.23%,对最大十家单一借款人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 13.55%,均符合监管要求。大额风险暴露报告期内,本行根据《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等相关监管要求,持续完善大额风险暴露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夯实数据基础,优化计量流程,升级系统功能,有序开展大额风险暴露计量、监测、系统优化等工作,严格执行各项监管指标,按期报送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不良贷款余额 3,204.2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196.69亿元;不良贷款率 1.32%,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余额 3,458.6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257.46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 1.42%,与上年末持平。按业务类型划分的不良贷款结构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24年6月30日2023年12月31日项目注:1、三阶段减值模型详见“财务报表附注五、6 发放贷款和垫款”。
  2、本表包含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贷款减值准备。
  4.5.2市场风险
  2024年上半年,本行制定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策略,优化全行市场风险管理要求和交易投资业务的准入标准,合理调整市场风险管理限额。扎实推进市场风险管控平台建设,提升市场风险管理系统智能化水平,优化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系统,进一步完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计量功能。做实市场类业务压力测试,前瞻性防范极端市场变动对金融市场业务的影响。
  本行市场风险限额分为指令性限额和指导性限额。本行将所有表内外资产负债划分为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交易账簿包括本行为交易目的或规避交易账簿其他项目风险而持有的金融工具、外汇和商品头寸,除此之外的其他各类头寸划入银行账簿。
  交易账簿市场风险管理
  本行采用压力测试、风险价值(VaR)、限额管理、敏感性分析、久期、敞口分析等多种方法管理交易账簿市场风险。
  本行定期开展压力测试,以评估极端市场风险情况下本行交易账簿面临的最大损失。
  压力测试情景包括单因素情景、多因素组合情景和历史情景三种情景。市场风险压力测试通过定量分析利率、汇率及其他市场价格变动对本行资产价格和损益的影响,揭示极端情景下本行投资与交易业务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升本行应对极端风险事件的能力。压力测试结果显示,报告期内本行市场风险压力损失总体可控。
  交易账簿风险价值有关情况,详见“财务报表附注十一、5.市场风险”。
  银行账簿市场风险管理
  本行综合运用限额管理、压力测试、情景分析和缺口分析等技术手段,管理银行账簿市场风险。
  利率风险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利率走势,实施稳健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策略,强化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摆布和久期管理,将利率风险敞口控制在合理水平。持续优化内外部定价机制,着力提升量价协同水平,保持资产负债稳健、可持续增长。启动利率风险智慧实验室项目,提升利率风险数据质量,优化客户行为量化分析。报告期内,压力测试结果显示本行各项利率风险指标均控制在监管要求和管理目标范围内,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水平整体可控。
  利率风险分析
  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一年以内利率敏感性累计正缺口为 557.86亿元,缺口绝对值较上年末减少 3,579.63亿元。
  利率风险缺口
  人民币百万元
  1年及以下
  小计 2024年6月30日 (8,345,576) 1,680,201 6,721,161 55,786 (3,455,761) 6,110,560 129,2622023年12月31日 (7,497,517) 1,359,936 6,551,330 413,749 (3,552,360) 5,838,437 83,878 注:有关情况详见“财务报表附注十一、5.市场风险”。
  利率敏感性分析
  人民币百万元 2024年6月30日2023年12月31日
  利率变动上述利率敏感性分析显示未来 12个月内,在各个利率情形下,利息净收入及其他综合收益的变动情况。上述分析以所有期限的利率均以相同幅度变动为前提,且未考虑管理层为降低利率风险而可能采取的风险管理活动。以本行2024年6月30日的资产及负债为基础计算,若利率即时上升(下降)100个基点,本行的利息净收入将减少(增加)407.72亿元,本行的其他综合收益将减少(增加)774.89亿元。汇率风险管理
  2024年上半年,本行定期开展外汇风险敞口监测、汇率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持续完善汇率风险计量,灵活调整交易性汇率风险敞口,保持非交易性汇率风险敞口稳定,全行汇率风险敞口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本行面临的汇率风险主要是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产生的敞口风险。2024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贬值 441个基点,贬值幅度 0.62%。截至2024年 6月末,本行表内表外金融资产/负债外汇负敞口 58.02亿美元。外汇敞口人民币(美元)百万元 2024年6月30日2023年12月31日注:有关情况详见“财务报表附注十一、5.市场风险”。汇率敏感性分析人民币百万元税前利润变动外币对人民币汇率上涨/下降币种2024年6月30日2023年12月31日+5% (631) (118)美元港币-5% (1,925) (1,421)本行持有的外币资产负债以美元和港币为主。根据报告期末的汇率敞口规模测算,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每升值(贬值)5%,本行税前利润将减少(增加)6.31亿元。
  4.5.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架构
  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由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组成。其中,决策体系包括董事会及其下设的风险管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高级管理层;执行体系包括全行流动性管理、资产和负债业务管理、信息与科技等部门;监督体系包括监事会以及审计局、内控合规监督部、法律事务部。上述体系按照职责分工分别履行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
  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和政策
  本行坚持稳健的流动性管理策略,并根据监管要求、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和业务发展情况等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在确保流动性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平衡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
  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
  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是: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控和报告,确保全行在正常经营环境或压力状态下,能及
  时满足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引发的流动性需求,履行对外支付义务,有效平衡资金的效益性和安全性的同时,防范集团整体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本行密切关注外部经济形势、货币政策和市场流动性变化,持续监测全行流动性情况,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平抑期限错配风险。稳定核心存款来源,强化主动负债工具运用,畅通市场融资渠道。健全流动性管理机制,强化资金头寸的监测预警与统筹调度,保持适度备付水平,满足各项支付要求。优化完善流动性管理系统功能,提升电子化管理水平。本行结合市场状况和业务实际,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流动性状况的各种风险因素,设定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情景。本行按季度开展压力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设定的压力情景下,本行均能通过监管规定的最短生存期测试。影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市场流动性的负面冲击、存款客户支取存款、贷款客户提款、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债务人违约、资产变现困难、融资能力下降等。流动性风险分析报告期内,本行到期现金流安排合理,流动性状况总体充足、安全可控,各项指标均满足监管要求。截至2024年 6月末,本行人民币流动性比率为 80.35%,外币流动性比率为 151.52%。2024年二季度流动性覆盖率均值为 120.27%。截至2024年 6月末,本行净稳定资金比例为 131.99%,其中分子项可用的稳定资金为 290,326.19亿元,分母项所需的稳定资金为 219,954.71亿元。流动性缺口分析注:有关情况详见“财务报表附注十一、4.流动性风险”。有关本行流动性覆盖率及净稳定资金比例情况,请参见在本行网站(www.abchina.com.cn, www.abchina.com)发布的《2024年半年度第三支柱信息披露报告》。
  4.5.4操作风险
  2024年上半年,本行根据内外部情况变化,审慎确定操作风险偏好和管理策略。落实监管新规要求,修订操作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开展操作风险管理专项审计,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升级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优化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定期评估报告操作风险情况,扎实推进新标准法实施工作。加强重要类别操作风险管理,加大IT风险、模型风险及业务连续性管理力度,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健全案件风险全链条防控机制,坚持做好重点领域案件风险防控;稳步推进法律风险、外包风险管理。
  法律风险
  2024年上半年,本行持续深化法治农行建设,推进依法治理。提升“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法律服务质效,强化对县域和涉农贷款、粮食安全领域贷款、农户贷款等方面的法律支持,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持续深化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工作,保障业务经营依法开展。加大诉讼清收力度,积极运用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提高清收质效。健全国际化综合化经营法律风险管理机制,提升集团法律风险管理能力。加强金融法治文化建设,推动全行员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4.5.5声誉风险
  2024年上半年,本行稳步推进声誉风险全流程管理,强化声誉风险事前防控,完善协同联动机制,组织开展声誉风险专项排查和多层级专业培训,提升集团声誉风险管理质效。强化重要时点、重要事项的舆情监测报告和预警防控,及时妥善化解声誉风险。
  4.5.6国别风险
  本行运用国别风险评级、限额管控、敞口监测、准备计提及压力测试等工具手段对国别风险进行管理。2024年上半年,本行根据外部形势变化,修订国别风险管理办法,制定国别风险限额管理策略,合理设定国别风险限额,加强国别风险监测。
  4.5.7风险并表
  2024年上半年,本行持续优化集团风险并表管理体系,推动集团风险管理一体化建设。指导子公司“一司一策”修订2024年风险偏好陈述书和风险管理政策,明确业务准入标准,规范业务退出及止损机制,优化风险偏好和限额指标设置。督导子公司制定或修订交易人员行为管理制度办法,推动子公司完善交易行为管理机制。加强子公司风险管理系统建设,上线子公司风险指标功能模块,实现风险限额量化指标自动监测预警,有效提升风险穿透管理智能化水平。
  4.6资本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执行 2022-2024年资本规划,有序推动资本新规落地,健全完善资本管理长效机制,深化传导资本集约型发展理念,持续增强内外部资本补充能力,保持资本充足水平合理稳健,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业务经营高质量发展。
  持续完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ICAAP)建设,完成2024年度内部资本充足评估,优化 ICAAP工作机制,夯实资本和风险管理基础。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及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本行根据监管要求,逐步完善恢复与处置计划重检机制,不断提高风险预警与危机管理能力,降低本行在危机中的风险外溢,增强金融稳定的基础。密切跟踪监管动态,加强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达标的规划研究,夯实达标基础,增强自身风险抵御能力,提升公众信心。
  本行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要求,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和其他方法并行计量资本充足率。
  4.6.1资本融资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健全资本补充机制,在利润留存补充资本的基础上,积极拓宽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增强资本实力、优化资本结构并合理控制资本成本。
  2024年 3月、6月,本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分别发行人民币400亿元、600亿元减记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用于补充本行其他一级资本。
  2024年 2月、4月,本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分别发行人民币700亿元、6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用于补充本行二级资本。
  2024年 8月,本行赎回人民币850亿元减记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
  2024年 3月、4月,本行分别赎回人民币500亿元、4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
  4.6.2经济资本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加强资本总量约束,优化资产结构,控制风险资产增速,努力实现资本集约型发展。持续优化经济资本配置机制,突出经营战略目标传导,不断提升经济资本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对乡村振兴、普惠金融、制造业、民营企业、绿色信贷、粮食安全等重点领域经济资本配置。加强经济资本过程管控,提升资本管理政策传导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高经济资本监测效率。
  4.6.3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
  本行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计量的集团资本充足率情况列示如下: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项目2024年6月30日核心一级资本净额 2,461,676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 18.45%本行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计量的集团杠杆率情况列示如下: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项目2024年6月30日3,041,241一级资本净额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 43,664,384有关本行资本充足率及杠杆率情况,请参见在本行网站(www.abchina.com.cn, www.abchina.com)发布的《2024年半年度第三支柱信息披露报告》。5 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
  5.1绿色金融
  5.1.1绿色信贷
   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完善绿色金融重大项目库机制,加强重大项目营销和项目库动态管理。持续加大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生态环境和绿1
  色服务等绿色产业的资金供给。截至2024年 6月末,绿色信贷余额超 4.8万亿元。 强化政策引导。将绿色低碳要求纳入年度信贷政策指引、“三农”信贷政策指引和普惠金融信贷政策指引,统筹支持乡村振兴、普惠小微和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制定并持续优化农业相关、采矿、油气、新能源汽车、生物多样性保护(种业、林业等)、能源(风电、太阳能发电等)等相关行业信贷政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三农”绿色融合发展。创新推出“国有林场贷”等特色产品,优化推广智慧畜牧、智慧林业等场景,拓展“三农”绿色发展融资渠道。
  5.1.2绿色投融资
   保持绿色债券投资力度。截至2024年 6月末,本行自营绿色债券投资规模为 1,491.32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 农银汇理推进绿色转型,制定服务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完善 ESG投资框架,不断丰富产品布局,稳步推进绿色化转型。 农银金租坚持“绿色租赁”经营理念,制定绿色租赁发展规划,把环境、社会和治理要求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围绕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生态环境与节能环保等领域,建立完善产业链服务模式,推动绿色租赁业务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增速领先。截至2024年 6月末,绿色租赁资产余额 693.55亿元,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农银人寿综合运用股票、股权、债券等金融工具,直接或间接参与水电、光电、新材料等投资,上半年新增绿色相关投资 1.6亿元。 农银投资将绿色低碳作为重点领域,推动 ESG理念融入投资流程,积极打造绿色债转股投资品牌。截至2024年 6月末,自有资金绿色投资余额 409.2亿元,占公司债转股投资余额的 36.3%。绿色信贷业务余额按照金融监管总局2020年制定的绿色融资口径统计。 农银理财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出 ESG主题理财产品,上半年新发行 ESG主题理财产品 20只,6月末 ESG主题理财产品共 59只,规模 541.04亿元;新增绿色债券投资 12亿元,6月末余额 66.2亿元。
  5.1.3绿色投行
  本行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各类投行业务产品和服务,努力打造绿色投行领军银行。
   上半年,运用绿色银团贷款、绿色并购贷款、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投行产品服务为绿色行业及客户提供融资超 2,100亿元,同比增长30%,重点支持清洁能源、污染防治、绿色产业升级等领域。
   承销市场首批“两新”债券,支持发输配电和清洁能源等绿色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承销多单绿色、碳中和、乡村振兴、科创多标债券。
   作为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东,积极参与基金运作和项目投资。
  5.1.4 ESG风险管理
   加强 ESG风险管理。严格落实信贷业务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办法,持续强化ESG风险“一票否决制”管理。根据客户面临的潜在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程度,将客户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类别,实施差别化管理措施。
   强化信贷业务 ESG风险全流程管理。将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要求纳入信贷业务全流程,在尽职调查、审查、审批、存续期管理等业务各环节明确审核要点,实施动态评估,落实全流程管控要求,提高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精细化管理水平。
   加强绿色债券 ESG尽职调查。投前,在尽职调查等环节关注募投项目的绿色属性、经济和环境效益、资金监管等情况,关注发行人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情况。投后,持续跟踪分析投资标的环境效益,提升投后管理质效。
   加强气候风险量化分析。研究最新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方法、框架、技术,优化压力情景设计,提升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技术水平。
  5.1.5推进自身绿色低碳发展
   推行绿色办公。深化办公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推广远程检查和线上会议,持续优化办公系统功能,建设电子档案一体化管理平台。
   推进绿色用能。制定总行机关节能降碳工作目标,加强“绿色后勤”服务管理,落实数据中心专项节能减排任务清单。
   实施绿色采购。在采购实施中优先选用节能环保设备。开展电子招投标项目试点,推进线上无纸化开标、评标。
  5.1.6提升绿色银行形象
   履行中国银行业协会绿色信贷专业委员会第三届主任单位职能,推动搭建国内银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交流平台。
   参加第 15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就绿色金融发展、净零转型等话题发表主题演讲。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央视财经金融之夜”盛典活动,“金融助力青海塔拉滩光伏电站案例”入选“金融赋能高质量发展年度榜样”。参加第二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和成果博览会,以“耕耘美丽中国,共创幸福生活”为主题亮相。
  5.2人力资本发展
  5.2.1人力资源培养与开发
  报告期内,本行以高素质、专业化为目标,积极实施人才强行战略。
   加强人才引进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落实国家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要求开展公开招聘工作,优化招聘政策,适当扩大招聘规模,为各类专业背景人才提供多元化就业机会。聚焦“五篇大文章”和乡村振兴、市场营销、国际金融、网络金融、新兴业务、运营管理、内控合规、财务会计等关键领域,建设分类分级专业人才库。坚持“量质并举”,有序加强客户经理补充配备,发布客户经理能力素质模型,强化模型应用,提升客户经理能力素质。有序推进专业岗位选聘、职称评审,完善岗位晋级机制,进一步畅通专业人才发展通道,激发创新创造潜能。
   强化管理团队领导能力建设。统筹推进青年英才工程和优秀年轻干部“百千万”工程,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梯队建设。举办金融经营管理培训班(EMT)、东西部行协作“双百”干部专题培训班、青年英才卓越领导力研修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培训,着力提升专业素养和履职本领。
   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开展“五篇大文章”/“三大战略”专项培训,加强专业人才库入库人才、客户经理等重点人员培训。上半年,全行各级各类员工约 43.9万人参加学习培训,其中,“五篇大文章”/“三大战略”专项培训 300余期、约 2万人参加。推进培训数字化建设,上半年“农银e学”在线学习平台上线精品网络课程 910门、微课 645门,组建学习专题 95个,推动优质培训资源向一线供给、向线上供给。
   持续将绿色信贷、乡村振兴贷款、普惠贷款等可持续发展相关指标纳入高级管理人员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结果与高管人员薪酬挂钩,有效发挥薪酬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激励约束作用。
  5.2.2非薪酬福利
   推进员工关爱“五项行动”提质升级。改善员工工作生活环境,对 806个网点职工之家设施进行补充完善,新建独立功能区 3,436个(间)。
   持续加大员工身心健康保障力度。“阳光e站”心理关爱平台课程上半年吸引近 49万人次收看。举办“喜乐元宵灯谜会”“端午游园会”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超 17.7万人次参与。强化女员工“悦淑学堂”线上培训品牌建设,新开播 3期课程,上半年共 54万余人次参与学习。
   及时做好帮扶慰问。2024年春节帮扶慰问各类人员 13.78万人次,着力解决员工实际困难。
  5.3消费者权益保护
  本行坚持“全行管消保,全行为消保工作负责”,切实承担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主体责任,持续完善消保全流程管控机制,不断提升消保工作精细化水平和管理效能,确保在业务经营全过程公平、公正和诚信对待消费者。
   本行董事会、董事会风险管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高管层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审议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规划(含产品和服务消保审查)、工作开展情况等消保重要事项。
   在产品和服务中融入消保理念,持续健全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审查机制,加强产品适当性管理和信息披露。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披露工作指引》和《个人贷款业务消保审查要点》,强化消保重大事项披露管理。
   扎实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稳步推进《个人信息保护法》内化实施,建立个人信息保护事前影响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防范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发生。上半年,开展个人信息保护事前影响评估共计 1,388项。持续开展个人信息保护培训,提升广大员工个人信息保护合规意识和工作水平。
   客户信息收集遵循“合法、正当、必要、诚信”原则,明确收集的规则、目的、方式、范围和程序,在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内,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要求和业务需要收集客户信息,严格按照客户授权的使用范围和约定用途使用客户信息。
   持续开展消保教育宣传和员工培训。面向重点客群开展金融教育宣传,聚焦“一老一小一新”、残障人士等重点人群,聚焦金融常识、热点问题等内容,贴近社会公众需求,积极组织开展针对性教育宣传活动。创新教育宣传形式,持续完善“线上+线下”的金融宣传网格建设,在手机银行上线“‘农情消保’数字化展厅”,推出江苏、广东、山西、浙江等 12个“‘农情消保’数字化展厅”地方馆,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人群的金融教育需求。开展“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和“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开展教育宣传活动 9.6万余次,触及消费者超过 12.5亿人次。
  通过专题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全行员工消保合规意识和专业能力,累计开展集中培训 3,695次,接受消费者权益保护培训人员 41万余人次。
   本行依法合规开展个人贷款客户的逾期催收工作,严格遵循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相关规定,做好个人信息保护,严禁采取不正当手段清收。制定并持续完善个人贷款催收相关制度,规范逾期催收工作流程,不断优化逾期催收系统及催收策略,探索应用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方式处置不良贷款。
   本行认真贯彻落实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要求,在客户贷款存续期间,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包括不限于变更贷款期限、还款方式、还款计划、抵押物等方面金融服务,切实解决客户实际问题,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 本行将投诉管理事项纳入消保工作,定期向董事会及其下属风险管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进行汇报。制定《客户投诉管理办法》,规范投诉受理、处理、答复等流程,对投诉处置不当的情况予以追责。
  5.4隐私与数据安全
  5.4.1隐私政策
   本行董事会和高管层高度重视隐私和网络数据安全工作。本行《网络安全管理办法》明确了董事长为本行网络安全第一责任人,各级机构分管网络安全的行长为直接责任人。高级管理层下设科技与产品创新委员会,为信息科技建设及产品创新工作重大事项的审议机构,行长担任主任委员。
   本行隐私政策严格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和相关监管要求,恪守合法正当必要诚信原则、权责一致原则、目的明确原则、选择同意原则、最小必要原则、确保安全原则、主体参与原则、公开透明原则。
   本行《隐私政策(个人版)》和《隐私政策(对公版)》发布于官网、掌银、柜面、超级柜台等线上线下渠道。隐私政策列出本行主要服务渠道的核心业务功能需处理的个人信息,告知本行处理、保护客户个人信息的规则,如处理目的、方式、范围和保护措施,明示客户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权利以及相关权利的实现方式等。本行处理个人信息的规则同时通过产品或服务协议、授权书等方式向客户明示,依法取得客户的授权或同意。上述文件与隐私政策共同构成本行对客产品和服务的完整隐私政策。
   本行结合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和行内业务发展需求,持续更新本行隐私政策,尊重和保障客户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权利:知情权,告知客户本行处理、保护客户个人信息的规则,明示客户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权利以及相关权利的实现方式等。查阅权,客户可通过本行网点、网银、掌银、电话银行等渠道访问、查询客户个人信息。
  更正补充权,客户可修改、更新个人信息。删除权,客户对其个人信息享有删除权,客户可依法申请在日常业务功能所涉及的系统中删除个人信息,使其保持不可被检索、访问的状态。在处理目的已实现、无法实现或者为实现处理目的不再必要等情形下,本行将主动删除个人信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撤回权,客户可依法撤回本行基于客户同意处理相关个人信息的授权。
   本行仅在法律法规要求,以及为实现隐私政策目的所必须的最低时限内,确定客户个人信息的最长储存期限。当超出数据保存期限后,对客户信息进行删除或匿名化处理。
  5.4.2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管理
   本行《数据安全管理办法》从数据安全管理的原则、治理架构、管理要求、技术保护、事件处置等方面明确了管理规范和要点,该办法覆盖境内外各级机构。
   本行针对数据分类分级、安全责任落实、风险评估、数据出行出境等基础方面和重点领域,分别制定制度规范、工作指引和标准模板,做实做细数据安全管理工作。
   本行制定了《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规范了事件分类分级、职责分工、应急措施、监测预警机制、事件报告流程等,定期组织演练活动,提升全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 本行高度重视对数据泄露的防范,对系统中敏感数据实施脱敏展示,进行异常行为的分析和监测。在全行推广部署了终端数据防泄露系统,持续对敏感数据的留存和外发进行监测和处置,严格防范管控数据泄露风险。
   完善网络安全治理架构,建立覆盖全集团的信息通报机制,优化互联网应用资产长效治理机制,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推进网络安全集团一体化管理,将 13家境外机构和 4家子公司纳管于企业级网络安全运营中心(SOC平台)。内部红蓝对抗攻防演练实现参演单位防线零突破,网络安全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
   数据中心于2010年引入 ISO27001国际标准,建立了覆盖全面的标准化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并于当年通过认证。本行数据中心持续优化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近年来均顺利通过中国网络安全审查认证和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CCRC)的认证审核。
   本行持续开展信息科技审计。本行内审部门按照审计对象三年滚动全覆盖的要求,对总行及 37家分行实施信息科技管理专项审计。外部审计师每年对本行信息科技治理、信息系统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等具体控制点进行测试。
  5.4.3第三方数据安全
   建立健全第三方合作个人信息全流程保护机制,制定下发《个人信息保护法下如何与第三方开展信息合作的操作指引》、《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系统改造工作的提示》、《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个人信息保护的提示》,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规范合作协议,严把机构准入,强化技术防范措施,做好动态监督管理。除法定情形、获取客户单独同意或授权外,本行不向外部公司、组织和个人提供、转让客户信息。
   本行对供应商处置数据进行监督和审查,在采购流程的多个环节中明确供应商在数据安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确保数据处理过程的合规与安全。在引入供应商前,要求投标人承担保密义务,不得将招标信息外传。确定中选供应商后,要求供应商在本行及本行客户信息保护方面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并实施严格的安全管控措施,要求供应
  商妥善保管记载客户信息的载体,对涉及本行客户或经营信息的系统,严格按照有关要求执行查询、审批流程,规范密码使用,做到操作合规和信息保密。
  5.5金融服务可及性
  5.5.1普惠金融业务
  截至2024年 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30,580.8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5,997.66亿元,增速 24.4%,高于全行贷款增速 16.6个百分点;有贷客户数 443.2万户,较上年末增加 89.4万户;上半年新发放贷款年化利率 3.51%,较上年下降16BP。
   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普惠 e站”综合生态,全面增强一站式办贷、综合化服务能力。完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发挥小微重点机构示范作用,打造小微特色支行服务品牌,健全网点普惠金融业务分级体系,提高基层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 优化信贷产品供给。积极对接政府融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推广应用“信易贷”模式,发挥数据在产品创新中的要素作用,丰富“小微 e贷”产品体系,线上产品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 健全长效服务机制。保持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授信管理、考核评价、资源保障、尽职免责等政策连续性。扩大普惠金融集中作业试点范围,强化科技赋能,推进流程优化,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高普惠信贷服务效能。
   提升数字化风控能力。按照线上线下一体化思路建立健全普惠信贷风控体系,将数字化风控手段嵌入信贷业务各环节,形成“集约化监控+集中化作业+条线专业化管控”的管理模式,普惠贷款质量始终保持在监管要求范围内。
  5.5.2分销渠道
  线下渠道
  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保持网点总量稳定,持续优化网点布局,推动网点向县域、城乡结合部和重点乡镇等区域迁建,不断延伸县域服务渠道。
   强化网点服务能力。以“农情服务、温暖同行”为主题,持续开展农情服务工程,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升级“农情暖域+”服务模式,建设户外劳动者服务专区,提供歇脚、饮水、充电、热饭等公益便民服务,推动网点服务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
   完善网点适老化服务。优化网点适老化设施设备,设置无障碍通道、爱心窗口和爱心座椅,配备老花镜、放大镜、轮椅等,把网点打造成老年客户“温暖的家”。上半年,累计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开展上门服务 12.9万人次。
  线上渠道
   掌上银行。截至2024年 6月末,本行个人掌银注册客户数达 5.36亿户,较上年末增加 0.24亿户;企业掌银客户数 792万户,较上年末增加 101万户。
   网上银行。截至2024年 6月末,本行个人网上银行注册客户数达 5.10亿户,较上年末增加 0.20亿户;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客户数 1,298万户,较上年末增加 89万户。
   自助银行。优化自助(智能)设备支付服务,研发外币自助兑换机系统,推广自助现金终端小额取现功能,完善适老化服务,研发“关怀版”超级柜台,不断提升客户体验。截至2024年 6月末,本行存量超级柜台 5.31万台,现金类自助设备 5.24万台,自助服务终端 0.28万台。
  远程渠道
  2024年上半年,本行通过全媒体客服(含语音、文本、视频、新媒体)累计触达客户1.61亿人次。其中,语音呼入人工服务 3,437万人次,客服电话接通率 97.52%,客户满意度 99.88%。
   开通养老金融线上服务专区,组建银发客群专属服务团队,贴合客户特点,优化便捷服务。在已有英语客服的基础上,开通闽南语客服专线。筹建俄语、日语、韩语客服队伍,面向外籍来华人员提供多语种服务。
   深化智能客服建设,推广信用卡客服热线智能语音导航服务,扩充常用业务多轮交互场景。加强智能客服人机交互断点分析,迭代客服机器人训练方法,提升智能服务客户体验。
  5.6公益慈善
  本行聚焦乡村振兴、绿色生态、弱势群体等领域,以“振兴”“守护”“关爱”“圆梦”四大公益行动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公益活动,提升品牌形象。
   “振兴”行动。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大力开展消费帮扶,深入推进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让金融服务惠及更广大群众。
   “守护”行动。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节点,组织开展义务植树、员工健步走、“地球一小时”、净化市容等绿色主题公益和宣传教育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 “关爱”行动。持续做好“农情暖域”网点公益服务,聚焦户外劳动者、新市民等群体,开展送清凉等公益活动,持续做深做实暖心服务。深入推进爱心助盲公益活动,走进特殊教育学校等场所,开展无障碍电影讲述等志愿活动,共同营造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截至 6月末,累计讲述电影 111场,志愿服务时长 1.03万小时。
   “圆梦”行动。在六一国际儿童节、高考等重要时点,组织开展爱心捐赠、关注健康、爱心护考送考等志愿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力所能及的金融帮助,展现大行人文关怀。
  5.7公司行为
  5.7.1内部控制
  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开展合规提质创优活动,以监管合规能力建设为重点,明确合规标杆培育评选、基础薄弱单位治理措施,推动全员合规意识、全行合规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 提升风险评估能力。扎实开展合规审查、法律审查、消保审查等,严把新业务、新产品、新模型、新系统风险评估关口。优化迭代风险监测模型,以线索为导向开展专项监测核查,持续提升自主监测排查和问题揭示能力。
   高效开展控制活动。持续抓好全行制度建设,开展制度后评价,合理确定年度制度立改废计划。坚持风险导向和分类管理,强化授权动态管理。加强履职回避、交流轮岗管理,强化强制休假措施。健全案件风险全链条防控机制,聚焦重点领域,推进案件风险根源治理。
   保持顺畅的信息沟通。初步建成数字合规平台,搭建企业级合规风险点标签体系,促进数据协同共享、功能整合统一、业务融合联动、全流程贯通循环。持续推进数据治理,加强敏感数据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
   改进内部监督评价。优化内控评价指标体系,推广专项评价模式,一体推进内控评价后续整改。完善检查监督质量标准体系。健全问题整改管理机制,持续开展监管处罚问题治理。持续健全覆盖全面风险的责任追究机制,统筹做好精准问责与尽职免责。
  5.7.2反洗钱及制裁风险管理
   提升反洗钱交易监测效能。探索洗钱风险监测总分协同机制,初步建立“总行集中处理案例报告、分行处理预警”的全新标准化作业流程。加快交易监测模型迭代优化,不断提升金融情报价值输出能力。
   有序开展个人客户重点场景持续尽调集中处理。推动重点场景持续尽调上收,进一步提升系统智能化处理能力和数据、流程的集成效应。
   持续提升制裁风险防控能力。紧密跟踪研判外部形势,动态调优风险防控策略,持续提升制裁管控平台智能化水平。
  5.7.3反贪污受贿
   持续推进派驻监督与审计监督、内控监督及尽职监督贯通协同,坚决惩治金融腐败问题,继续保持高压震慑态势。紧盯关键时点、关键环节、关键人员,抓好从严精准问责。
   开展合规提质创优活动,多措并举开展合规宣讲、警示教育、专题培训等工作,塑造良好的合规文化。强化案件风险定期通报机制,充分发挥案件警示作用。
  5.7.4举报人保护
   认真落实信访人保护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信访人,不得压制、迫害、打击报复信访人。信访工作人员与信访事项或信访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 严格执行保密规定。严禁信访工作人员将信访人的检举、揭发书面材料或电子存储设备等物质载体透露、转给被检举、揭发的人员或者单位,严禁信访工作人员以任何形式将检举、揭发内容披露给被检举、揭发的人员或者单位。
  本行公司治理信息请参见“公司治理报告”。
  6 公司治理报告
  

转至农业银行(601288)行情首页

中财网免费提供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理财等行情数据以及其他资料,仅供用户获取信息。